Vision Saha, Wellcome to Saha-gu Office
没云台的总面积为506000㎡,1972年6月26日指定为第27号地方文化财产纪念物,如果说釜山有三台的话,那就是太宗台、海云台、没云台。这三台是被郁葱葱的树林和奇岩怪石包围,同时可以看到海天万里的大海壮观景象。以前称没云台为“没云岛”,不过现在是与陆地相连,因此再说岛屿可能很多人会疑惑不已。
很久以前没云台是位于洛东江河口最南端,多大浦西南海拔78m的没云岛的岛屿。1763年日本通信者赵樟在海擄日记中,把海云台和没云台的景色做比较后,写下“没云台在新罗以前是一个小岛,就像安静而美丽且不乏娇艳的女子在花丛中装扮的样子”的文字。
1544年2月在中宗实录中也写道,我们在讨论没云台设置烽燧台作为倭船的后望处(现监视所)有关事宜。西区志讲到,中宗实录中的没云岛(现在的没云台)也许是很久以前就有的地名,所以才那么写道。其实中宗时期已经和陆地相连。
釜山市编纂的《釜山文化财产》中记载,到16世纪为止没云台是一个岛,这也许参照了中宗实录。新罗以前和16世纪以前最少也差600年,可是赵樟在海擄日记中记录的新罗以前没云台的内容,也不能看成是毫无根据的。赵樟在1757年是东莱府使,1758年又升为庆尚道管辖使,1763年以通信士的身份去日本后,又到大马岛,在那里育地瓜苗,从栽种扩展的茎上,详细的了解了地瓜的栽培方法和储存法,回国时将地瓜种子带到东莱和济州岛,是散播栽培法和储存法的人。
那时(1764)的东莱府使是姜必履,从7年前的府使赵樟那里熟悉了地瓜栽培法后,编纂了叫做甘诸谱的书,并向地区居民传授地瓜栽培法,所以东莱就成了我国的地瓜发源地。有这样的缘由,赵樟的海擄日记中记载,没云台在中朝以前也许有可能是个岛。
没云台这个名字是因洛东江河口笼罩着雾和云时看不到岛,像一个陷入云层中的岛,是个很有诗情画意的名字。
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生活在这里,留有貝塚。壬辰倭乱时期,被封为釜山浦海战中的中军将,后来在釜山浦中战死的郑运公,记录他事迹的郑运公殉义碑就在没云台。多大浦俭使营的客舍也移到多大浦(现在的多大浦小学)复原。
洛东江河口与大海融为一体,也是太白山脉末端的没云台景观非常出色,因此诗人、文人墨客常来这里。东莱府使李春元望过去这些美丽景观,用诗歌赞美其美景,并将此诗给到东莱府志。1999年6月12日,沙下地区发展协议会建立将此诗印刻在石头上的“没云台诗碑”,向访问没云台的人展现没云台的魅力,诗如下。
浩蕩風濤千萬里(浩荡风涛千万里)
白雲天半沒孤臺(白云天半没孤台)
扶桑曉日車輪赤(扶桑晓日车轮赤)
常見仙人賀鶴來(常见仙人贺鹤来)
我们将没云岛叫没云台,其实没云岛有没云台和花孙台等两个台。花孙台是指面向没云岛南端大海的东端台,没云台是面向南端大海的中间的台。另外,釜山有很多岛,就是没云台所在的多大浦周围。位于大海中守护釜山的男兄弟岛和北兄弟岛、以及木岛、金门岛、东岛、同浩岛、八峰岛、松岛、鸭岛、鼠岛、帽子岛、子岛等与没云台(多大洞山144番地)的地址都在多大洞。
文化财产名 | 现 状 | 时 代 |
---|---|---|
没 云 台 |
|
一般文化财产 |
分类 | 利用(开放) 时间 | 备注 |
---|---|---|
夏季 | 4月-9月(6个月)05:00 ∼ 20:00 | * 利用时间以外的夜间由军部队来控制管理 |
冬季 | 10月-3月(6个月)06:00 ∼ 18:00 |